宋元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 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教学目标
中考核心知识:
1、知道辽、北宋、西夏、金等政权的并立
2、列举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和宋代的社会生活。
3、简述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的史实,说明民族关系的发展。
4、了解四大发明,认识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能力培养:
1、通过知识回顾,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进一步夯实基础。
2、通过中考练兵,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材料的能力、分析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复习“民族政权的并立到统一”,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统一是历史的必然。
2、通过复习“经济重心的南移”,使学生认识到维护安定团结的重要性。
3、通过复习“民族关系的发展”,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历史上中华民族大家庭内各民族和平共处、共同繁荣是民族关系的主流,中华文明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4、通过复习“灿烂的宋元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崇尚科学的意识,确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民族政权的统一;经济重心的南移;民族关系的发展;灿烂的宋元文化
教学难点:民族关系的发展
教学过程:
导入:
通过【情境再现】中两组材料,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本单元的一些基本史料,也达到激趣的目的。
复习过程:
一、民族政权的并立到统一(10分钟左右完成)
【知识回顾】请男女各一名同学到黑板来完成,只要写出答案即可。限时两分钟。
辽、北宋和西夏的并立 —— 金和南宋的对峙 —— 元朝的统一
时代特征 |
政权 |
民族 |
建立时间 |
建立者 |
都城 |
并立 |
辽 |
契丹 |
10世纪初 |
耶律阿保机 |
上京 |
北宋 |
汉 |
960年 |
赵匡胤(宋太祖) |
东京(今河南开封) | |
西夏 |
党项 |
11世纪前期 |
元昊 |
兴庆 | |
对峙 |
金 |
女真 |
12世纪初 |
完颜阿骨打 |
会宁(后改中都) |
南宋 |
汉 |
1127年 |
赵构(宋高宗) |
临安(今浙江杭州) | |
统一 |
元朝 |
蒙古 |
1271年 |
忽必烈(元世祖) |
大都(今北京) |
学生完成后,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点评,并根据中考命题进行针对性讲解。
【中考练兵】
1、最后一问专项训练
元朝在我国历史上有何贡献?(课堂完成,3分钟)
【点拨】 此题考查学生对元朝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和对知识的概括归纳能力。可从国家统一、政治、经济、民族等角度来考虑回答。
答:
【答案】
(1)元朝统一全国,疆域辽阔。
(2)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对西藏和台湾进行了有效的管辖。
(3)元朝的统一促进民族融合。
(4)元朝统治者采取发展经济的措施,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从而促进了社会经济继续发展,中外交往频繁
2、历史探究 (课后完成)
中国在唐朝时疆域已经非常广大,唐朝和元朝为了更好地管理全国,都实行了不同的政治制度,请你针对这一主题展开探究:
(1)唐朝沿用了隋朝的什么制度?后来为了防止宰相专权和节省财政开支,又在政治制度方面进行了哪些改革?(3分)
(2)元朝领土空前广大,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元朝建立了什么制度?并且建立了什么机构对今天的西藏和台湾进行了有效的管理?(3分)
(3)请你谈谈这次主题探究的感想。(2分)
【点拨】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第一和第二问难度不大,第三问只要弄清题目考查的主旨是什么就行了。
答:(1)
(2)
(3)
【答案】
(1)三省六部制;增加宰相人数,防止宰相专权;合并州县,大力精简机构,提高行政效率。
(2)行省制度;在中央设宣政院管辖吐蕃,西藏正式成为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行政区域;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
(3)要建立符合国情的政治制度,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改革,才能保证经济繁荣发展。
二、经济重心的南移(7分钟左右完成)
【知识回顾】请男女各一名同学到黑板来完成,只要写出答案即可。限时两分钟。
1、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1) 北方多战乱,南方相对安宁;
(2) 人口大量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2、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1)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得到开发,南北经济差距缩小。
(2)两宋时,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3、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
(1)南方农业发展:
北宋时发明的新农具有“秧马”和牛转翻车。
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由福建推广到江淮一带(从南向北),太湖流域是粮仓,民间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棉花种植由两广、福建扩展到长江流域。(从南向北)
(2)南方手工业兴旺:
① 丝织业:北宋时,主要的丝织业产地是苏州、杭州、成都
② 棉织业:在南方逐渐普及
③ 制瓷业:景德镇成为瓷都。
④ 造船业:宋朝造船业居世界首位,海船上装有指南针。
(3)南方商业的繁荣:
① 商业都市:南宋都城临安的繁荣成都远远超过北宋都城东京。
② 对外贸易:主要港口是泉州、广州、明州
③ 纸币出现:北宋时,四川地区出现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④ 宋代城市已打破居民区和商业区的界限,有专门的娱乐场所“瓦肆”。
(4)北宋时国家的财政收入80%来自淮河以南地区。
4、古代经济重心转移对今天经济建设的启示:
①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南方经济的发展都是在北方战乱和南方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完成的,因此,必须保持安定团结的局面,保持政治稳定,才能促进经济发展。
② 经济的发展必须得到政府的重视,必须采取鼓励发展经济的政策。
③ 我们要注重环境保护,保护生态环境。
学生做完后,根据情况进行点评,并根据中考命题进行针对性讲解,最后齐读“古代经济重心转移对今天经济建设的启示”部分。
【中考练兵】
史林释义(课后完成)
材料一:隋朝时洛阳工商业得到发展。唐都长安商业繁荣,人口达百万,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陆路交通中心、国际性大都市。
材料二:阅读下表
朝代 |
南方人口(户)占全国户口数的比例 |
北方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的比例 |
唐朝 |
3920415 43.2% |
5148529 56.8% |
北宋 |
11224760 62.9% |
6624296 37.1% |
材料三:南宋时,流传着“苏湖熟(丰收),天下足”的谚语。
请回答:
(1) 材料二、三反映了南方经济有哪些发展?(2分)
(2) 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出现了什么重大的变化?(2分)
(3)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什么?(2分)
【点拨】 本题考查学生对资料的理解分析能力和对所学知识的概括归纳能力。材料主要涉及了城市、人口、粮食三个方面。
请回答:
(1)
(2)
(3)
【答案】
(1)南方人口逐渐增加,南方农业逐渐发展。
(2)随着南方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3)原因:北方多战乱,南方相对安定;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三、民族关系的发展(17分钟左右完成)
【知识回顾】请同学轮流做答
1、 并立政权之间的“战”“和”关系。
(1)“战”:
① 宋辽之战:澶州之战。
② 宋夏之战
③ 宋金之战:
岳飞抗金(重大事件:郾城大战)
评价:是反抗“金”贵族掠夺的正义战争,但也是祖国大家庭中兄弟民族之间的战争,因此岳飞是抗金英雄而不是民族英雄。
④ 宋元之战:文天祥抗元。文天祥是抗元英雄,具有崇高的民族气节,但也不是民族英雄。
(2)“和”:三次和议。
① 宋辽和议:史称“澶渊之盟”(辽朝撤军,宋朝给辽岁币。 辽宋之间保持了长久的和平局面,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
② 宋夏和议: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宋夏和平,双方贸易兴旺,西夏积极吸收中原文化。
③ 宋金和议:1141年。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 局面形成,有利于和平,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
2、元朝民族融合的发展
(1)民族融合的原因:元朝时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融合。
(2)民族融合的表现:许多汉族人来到边疆,为那里的开发做出贡献;边疆各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契丹和女真逐渐和汉族融合在一起;形成新的民族——回族。
之后根据中考命题进行针对性讲解,并指出“民族关系的发展”是中考命题重点。
【中考练兵】
史林释义(课堂完成)
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唐太宗受到北方各族的拥护,被尊为“天可汗”。
材料二 大宋皇帝谨致誓书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诚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般送至雄州交割。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三 唐朝以来,不少定居中国的波斯人、阿拉伯人,信仰伊斯兰教,他们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
回答:
(1)材料一中的唐太宗为什么会得到少数民族的拥戴?试举一例说明其做法。(2分)
(2)请你评价一下材料二这种行为?(2分)
(3)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中国古代与少数民族交往的方式有哪些?你觉得如何才能与各民族保持友好关系?(2分)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识记能力,对历史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和对历史现象的评价能力。第一问主要考查学生的对课本知识的识记、总结能力;
请回答:
(1)
(2)
(3)
【答案】
(1)唐太宗采取了开明的民族政策;如唐太宗时派文成公主入藏与松赞干布和亲。
(2)评述:对北宋而言这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但客观上,给边境人民创造了一个相对安定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双方开展边境贸易,加强了边境地区同内地的联系。
(3)战争、册封、和亲、会盟、民族融合等;
言之有理即可得分(如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繁荣;尊重少数民族习惯;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文化等)。
四、灿烂的宋元文化(5分钟左右完成)
【知识回顾】请同学轮流做答
1、科技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北宋时,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既经济又省时,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指南针和火药的发明
(1)战国时期发明“司南”,这是最早的定向工具。
北宋时发明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为后来欧洲人环球航行和发现美洲提供了条件。
(2)火药是我国古代炼丹家发明的,唐朝中期书籍就有火药配方的记载。
唐末火药开始用于战争,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同时制成各种焰火鞭炮。13、14世纪火药和火药武器传入阿拉伯和欧洲。
意义: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加上造纸术,是我国古代人民的“四大发明”,对欧洲和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2、史学
北宋史学家司马光 著《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 编年体通史巨著,这部书按年代顺序,叙述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
3、文学:宋词和元曲
宋词
北宋苏轼开创了词豪放风格,代表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
南宋辛弃疾把词的豪放风格发扬广大,他的词里,经常倾吐对山河分裂的悲痛。
两宋之际的女词人李清照,词风委婉,感情真挚,善于运用口语,显得格外清新自然。
元曲
元朝戏剧发达,元曲由杂剧和散曲组成,元朝剧作家关汉卿的代表作是《窦娥冤》。
4、艺术:绘画
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风俗画的代表作,描绘了北宋东京汴河两岸的风光和繁荣景象,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
元朝画家赵孟頫是当时的画坛领袖,他的名作有《秋郊饮马图》。
之后根据中考命题进行针对性讲解,指出本主题是中考命题中出大综合的出处,教会学生进行知识总结和增添。
【中考练兵】
历史探究(课后完成)
英国哲学家、思想家培根说:“有三种东西曾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和状态。第一种在文学方面,第二种在战争中,第三种是在航海上。由此产生了无数变化,这种变化是如此之大,以至于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事业中产生更深远的力量和影响。”
请你思考培根的这句话后,回答:
(1) 培根所说的三种东西分别是什么?(3分)
(2) “这三种东西”是通过什么人传到欧洲的?依据有关史实,说明“第三种东西”对15-16世纪西欧社会的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3分)
(3) 上述评价说明了什么问题?谈谈你对科技发展影响的认识?(2分)
【点拨】 此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注意区分造纸术和印刷术,造纸术是书写材料的革命,而印刷术则促进了文学作品的广泛传播,文化的繁荣。
答:(1)
(2)
(3)
【答案】
(1)印刷术;火药;指南针
(2)阿拉伯人;为后来欧洲人环球航行和发现美洲提供了条件。(或为新航路的发现提供了条件)
(3)说明了科技发展的重要性,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使先进的科学技术真正为国家的经济建设服务。
附:学生用的导学案
初三第二轮复习学生导学案
宋元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 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一、民族政权的并立到统一
【知识回顾】限时两分钟。
辽、北宋和西夏的并立 —— 金和南宋的对峙 —— 元朝的统一
时代特征 |
政权 |
民族 |
建立时间 |
建立者 |
都城 |
|
辽 |
|
10世纪初 |
|
上京 |
北宋 |
|
960年 |
|
(今河南开封) | |
西夏 |
|
11世纪前期 |
元昊 |
兴庆 | |
|
金 |
|
12世纪初 |
|
会宁(后改中都) |
南宋 |
|
1127年 |
赵构(宋高宗) |
(今浙江杭州) | |
|
元朝 |
|
1271年 |
|
(今北京) |
【中考练兵】
1、最后一问专项训练
元朝在我国历史上有何贡献?(课堂完成,3分钟)
【点拨】 此题考查学生对元朝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和对知识的概括归纳能力。可从国家统一、政治、经济、民族等角度来考虑回答。
答:
2、历史探究 (课后完成)
中国在唐朝时疆域已经非常广大,唐朝和元朝为了更好地管理全国,都实行了不同的政治制度,请你针对这一主题展开探究:
(1)唐朝沿用了隋朝的什么制度?后来为了防止宰相专权和节省财政开支,又在政治制度方面进行了哪些改革?(3分)
(2)元朝领土空前广大,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元朝建立了什么制度?并且建立了什么机构对今天的西藏和台湾进行了有效的管理?(3分)
(3)请你谈谈这次主题探究的感想。(2分)
【点拨】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第一和第二问难度不大,第三问只要弄清题目考查的主旨是什么就行了。
答:(1)
(2)
(3)
二、经济重心的南移
【知识回顾】限时两分钟。
1、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1)
(2)
2、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1)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得到开发,南北经济差距缩小。
(2)两宋时,经济重心从 转移到 。
3、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
(1)南方农业发展:
北宋时发明的新农具有“ ”和 。
从越南引进的 由福建推广到江淮一带(从南向北), 是粮仓,民间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棉花种植由两广、福建扩展到长江流域。(从南向北)
(2)南方手工业兴旺:
① 丝织业:北宋时,主要的丝织业产地是 、 、
② 棉织业:在南方逐渐普及
③ 制瓷业: 成为瓷都。
④ 造船业:宋朝造船业居世界首位,海船上装有 。
(3)南方商业的繁荣:
① 商业都市:南宋都城 的繁荣成都远远超过北宋都城 。
② 对外贸易:主要港口是 、 、
③ 纸币出现:北宋时,四川地区出现 ,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④ 宋代城市已打破居民区和商业区的界限,有专门的娱乐场所“ ”。
(4)北宋时国家的财政收入80%来自淮河以南地区。
4、古代经济重心转移对今天经济建设的启示:
①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南方经济的发展都是在北方战乱和南方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完成的,因此,必须保持安定团结的局面,保持政治稳定,才能促进经济发展。
② 经济的发展必须得到政府的重视,必须采取鼓励发展经济的政策。
③ 我们要注重环境保护,保护生态环境。
【中考练兵】
史林释义(课后完成)
材料一:隋朝时洛阳工商业得到发展。唐都长安商业繁荣,人口达百万,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陆路交通中心、国际性大都市。
材料二:阅读下表
朝代 |
南方人口(户)占全国户口数的比例 |
北方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的比例 |
唐朝 |
3920415 43.2% |
5148529 56.8% |
北宋 |
11224760 62.9% |
6624296 37.1% |
材料三:南宋时,流传着“苏湖熟(丰收),天下足”的谚语。
请回答:
(1) 材料二、三反映了南方经济有哪些发展?(2分)
(2) 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出现了什么重大的变化?(2分)
(3)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什么?(2分)
【点拨】 本题考查学生对资料的理解分析能力和对所学知识的概括归纳能力。材料主要涉及了城市、人口、粮食三个方面。
请回答:
(1)
(2)
(3)
三、民族关系的发展
【知识回顾】
1、 并立政权之间的“战”“和”关系。
(1)“战”:
① 宋辽之战:澶州之战。
② 宋夏之战
③ 宋金之战:
抗金(重大事件:郾城大战)
评价:是反抗“金”贵族掠夺的正义战争,但也是祖国大家庭中兄弟民族之间的战争,因此岳飞是抗金英雄而不是民族英雄。
④ 宋元之战:文天祥抗元。文天祥是抗元英雄,具有崇高的民族气节,但也不是民族英雄。
(2)“和”:三次和议。
① 宋辽和议:史称“ ”(辽朝撤军,宋朝给辽岁币。 辽宋之间保持了长久的和平局面,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
② 宋夏和议: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宋夏和平,双方贸易兴旺,西夏积极吸收中原文化。
③ 宋金和议:1141年。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 局面形成,有利于和平,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
2、元朝民族融合的发展
(1)民族融合的原因:元朝时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融合。
(2)民族融合的表现:许多汉族人来到边疆,为那里的开发做出贡献;边疆各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契丹和女真逐渐和汉族融合在一起;形成新的民族—— 。
【中考练兵】
史林释义(课堂完成)
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唐太宗受到北方各族的拥护,被尊为“天可汗”。
材料二 大宋皇帝谨致誓书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诚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般送至雄州交割。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三 唐朝以来,不少定居中国的波斯人、阿拉伯人,信仰伊斯兰教,他们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
回答:
(1)材料一中的唐太宗为什么会得到少数民族的拥戴?试举一例说明其做法。(2分)
(2)请你评价一下材料二这种行为?(2分)
(3)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中国古代与少数民族交往的方式有哪些?你觉得如何才能与各民族保持友好关系?(2分)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识记能力,对历史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和对历史现象的评价能力。第一问主要考查学生的对课本知识的识记、总结能力;
请回答:
(1)
(2)
(3)
四、灿烂的宋元文化
【知识回顾】
1、科技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北宋时, 发明的活字印刷术既经济又省时,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指南针和火药的发明
(1)战国时期发明“ ”,这是最早的定向工具。
北宋时发明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经 传入欧洲,为后来欧洲人环球航行和发现美洲提供了条件。
(2)火药是我国古代炼丹家发明的,唐朝中期书籍就有火药配方的记载。
火药开始用于战争,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同时制成各种焰火鞭炮。13、14世纪火药和火药武器传入阿拉伯和欧洲。
意义: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加上造纸术,是我国古代人民的“四大发明”,对欧洲和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2、史学
北宋史学家 著《 》是我国第一部 体通史巨著,这部书按年代顺序,叙述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
3、文学:宋词和元曲
宋词
北宋 开创了词豪放风格,代表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
南宋 把词的豪放风格发扬广大,他的词里,经常倾吐对山河分裂的悲痛。
两宋之际的女词人 ,词风委婉,感情真挚,善于运用口语,显得格外清新自然。
元曲
元朝戏剧发达,元曲由杂剧和散曲组成,元朝剧作家 的代表作是《窦娥冤》。
4、艺术:绘画
北宋画家 的《 》是风俗画的代表作,描绘了北宋东京汴河两岸的风光和繁荣景象,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
元朝画家赵孟頫是当时的画坛领袖,他的名作有《秋郊饮马图》。
【中考练兵】
历史探究(课后完成)
英国哲学家、思想家培根说:“有三种东西曾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和状态。第一种在文学方面,第二种在战争中,第三种是在航海上。由此产生了无数变化,这种变化是如此之大,以至于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事业中产生更深远的力量和影响。”
请你思考培根的这句话后,回答:
(4) 培根所说的三种东西分别是什么?(3分)
(5) “这三种东西”是通过什么人传到欧洲的?依据有关史实,说明“第三种东西”对15-16世纪西欧社会的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3分)
(6) 上述评价说明了什么问题?谈谈你对科技发展影响的认识?(2分)
【点拨】 此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注意区分造纸术和印刷术,造纸术是书写材料的革命,而印刷术则促进了文学作品的广泛传播,文化的繁荣。
答:(1)
(2)
(3)